去年以來,棗強縣把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號工程”,著力打造留得住“鄉愁情”的特色村莊,傾力建設精品樣板“示范帶”,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一、留住“鄉愁情”。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過程中,該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村莊自然稟賦、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等特點加以規劃、推進,建設“記得住鄉愁”的特色村莊。他們圍繞“董子故里”這一歷史文化品牌,重點打造了前王壽、后王壽等董子文化傳承村。以傳統秧歌、鑼鼓為載體,傾力建設了肖張鎮西李紙房、棗強鎮王滕村等多個民俗文化村。圍繞“比干制裘”、“秦皇封都”等歷史傳說,恢復傳統熟皮加工,展示裘祖文化,重點打造了大營鎮十八行、白粥莊等裘祖文化村。以建設紅色旅游展館為契機,依托《平原槍聲》發生地??肖張鎮肖張村,重點打造紅色文化村。目前,該縣已建設“記得住鄉愁”特色村莊達36個。
二、建設“示范帶”。該縣按照“集中整治、連線改造、成片提升”的原則,突出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精品示范帶,為推動全縣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樹立標桿、提供樣板。他們圍繞“一線一路”(肅臨線、鄭昔路)著力建設了前河西村、關屯村、許新屯村等29個改造提升精品村莊,并以此為節點,整體推進周邊村莊提升改造工作,形成了村路銜接、村村相連、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帶。在示范帶建設中,該縣以群眾迫切期盼的“房、水、路、綠、廁、能”為重點,著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打造升級版的美麗鄉村。目前,該縣共實施危房改造4135戶,鋪設飲水管網6120米、排污管網1.35萬米、水泥路7500多米,改造更新路面13萬余平方米,硬化便道6180米,硬化胡同12.6萬米,栽植各種喬灌木7.1萬株,完成電網改造3300米,安裝路燈530盞。
三、管理“常態化”。該縣把加大政策促激力度作為增強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建設美麗鄉村干勁的重要保障,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和財政支持政策,確保做到改造提升一個村,管理常態保持一個村。該縣引入城市管理理念,建立了“三清”、“四有”“五查”管理制度,實行了“紅旗獎先、黃旗懲后”的辦法,充分調動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確保了事事有人管,項項有人抓,使村莊衛生保潔、設施管理維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時,他們還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3121萬元,用以獎代補的形式,為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提供資金保障,激發了廣大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
稿件來源:棗強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