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延農,男,1973年出生,河北冀州中學教師。他從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每天早上五點半騎車幾公里到校跟操,三餐時間、課間必到教室走一趟;7點20、14點20、18點20查遲到,他的每堂課都像陀螺一樣轉著講;十點查晚休,宿舍值班;十一點以后回家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以超乎常人的體力和韌勁堅守在自己崗位上。多次獲得冀州市優秀教師、模范教師、高考突出貢獻獎,多次被評為愛崗敬業模范、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等稱號,所寫論文獲省一、二等獎……
對待自己,像農人般無欲無求
由于常年吃飯不規律,司延農得了嚴重的胃病,但他從未因此耽誤學生一節課。有時值班時疼的厲害,就倚在墻上歇一會兒;上課時疼的厲害,咬咬牙堅持到下課。為防止學生懈怠,他堅持每天查早讀。據司延農回憶,有一次他從家出來準備查學生早讀。恰逢天降大雨,但他依舊毫不猶豫騎上自行車出發了。當時風大雨急,看不清路,雨灌進衣服中,騎車蹬不動,在路上幾度想放棄但一種責任感驅使著他又咬牙堅持騎了下去。等到了學校,渾身已經濕透??赡苤藳?,胃疼也突然厲害了起來,在學生吃驚的目光中,“老農”緊皺著眉進了教室,當看到學生已經坐在了教室中大聲誦讀課文時,他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對待學生,像父親般博大無私
正如農人對土地的無比深厚感情,“老農”司延農對學生的愛也深沉厚重,沉郁無言,更如蒼天大樹一般深深扎根沃土,默默地守護著一屆屆學子,寒來暑去、不知疲倦……
小強是司延農教授過學生中的重點“關照對象”,他曾因突患肺結核休學半年,自此精神遭到重創,變得怯懦畏縮迷茫,任由自己墮落,對學習不再有熱忱,還多次因上課打盹挨老師批評,也多次因胃病半夜給“老農”打電話要求回家。司延農理解他那沮喪不安的情緒,天天像親人一樣陪著他熟悉陌生的環境,和他一起跑醫院治愈病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通過談心鼓舞,朝夕陪伴讓男孩找回了信心,重新燃起了斗志,最終考取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學,為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最壯麗的一筆。
還有一個叫曉雪的女孩子,父母的離異給孩子本不晴朗的天空又撒下一層冰雹。自此以后,孩子變了,變得玩世不恭。她說再也不用因為考不好,小心翼翼地給父母陪笑臉了。宿舍里放肆說笑,自習課上常走思、不交作業,她徹底地放飛了自我,“老農”為此操碎了心。老農知道她這是用另一種方式在表達對父母離異的不滿,可這是非常幼稚的方式?!袄限r”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隔三差五過來給她講道理,還叫來了女孩的父母陪伴她,每個周末都如此。慢慢的,孩子走出來心靈的創傷,“老農”在關鍵時刻給予了孩子無私的精神力量,讓孩子有了攜夢飛翔的翅膀和搏擊暴風雪的勇氣。
對待工作,像園丁般兢兢業業
司延農多年來一直擔任高中畢業班的班主任。他意識到,班主任的職責不僅僅是把自己的課教好,還需要多一份對學生們前途的責任感。今年9月份,司延農接手的畢業班學習成績與其他班級相比有不小差距。為了盡快改變班級落后的局面,司延農利用茶余飯后的個人時間,有計劃有安排的每一名學生“一對一”談心談話。逐個了解他們的優點缺點,督促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激發他們的潛力,鼓勵他們堅持完成自己的目標。其中有一位公認的學習成績“倒數第一”的學生通過“老農”的談話監督加上自己的努力克制,成績很快就有了巨大飛躍。其他后進生也感受到了很大壓力和危機感,學習勁頭十足,班級很快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濃厚學習氛圍。
司延農認為,開好班會對班級至關重要。他常說:班會是加油站;班會是警示燈;班會是指示牌。為了準備好每一場班會,他都會提前謀劃主題,有時從網絡上多方查找資料,有時向年輕老師請教電腦技巧,視頻音頻剪輯合成、動畫的制作等,有時為了做好一個幻燈片可能就需要幾天的時間。雖然花費的功夫很長,但收到的效果卻很好,激勵了士氣,振奮了精神,明確了目標。
“老師,你為什么工作這么賣力氣,不累嗎?”有一天,一位司延農曾教過的畢業生打電話過來,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司延農突然愣住了,一時間竟無話可說。突然間,他在教學樓墻上看到了林則徐的一句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心中頓時釋然。司延農笑著說:茍利學生成長路,豈因辛苦趨避之……
來源:河北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