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好人 | 李建抓:傾注畢生心血 研究傳承紅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7-16 10:51:50
李建抓
男,1957年出生,中共黨員,衡水市安平縣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1988年以來,他一直堅持挖掘和宣傳安平縣的紅色文化,經常深入到農村采訪知情人,先后奔赴全國27個省市,三次奔波東三省等地走訪老黨員、老干部,挖掘整理和宣傳安平縣早期黨組織的組建過程和重大貢獻,以及對冀中軍區、冀中區黨委、冀中區行署、冀中軍區的抗戰情況。2004年被評為河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策劃拍攝的黨員電教片《上校村官》獲全國電教片一等獎、《臺城星火》獲全國電教片特別獎;策劃并擔任外聯制片和歷史顧問的電影《臺城1923》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與他人合撰的《中共笫一個農村支部》一書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和省笫十二屆文藝振興獎。
2007年冬天,冒嚴寒在東北輾轉一個月,了解安平黨組織創始人弓仲韜和女兒弓乃如在哈爾濱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弓鳳洲(弓仲韜發展的第一名黨員、臺城特支委員)在東北躲逃三年的情況。為了節省時間和住宿費用,他經常是白天采訪,晚上睡在列車上,有時午飯都顧不上吃,冰天雪地也要堅持走訪,臉頰也被凍傷,到第二年春天才好,查閱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3147份,走訪了1297名知情人士。為進一步認證臺城特支的第一位置,還到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共中央組織部等89個中直部門,拜訪省部級老領導。特別是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時,得到了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部主任黃修榮大力支持,黃主任從自己的辦公室中給李建抓找到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說:“很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書中都記載了臺城特支是1923年8月組建的時間,但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這本書是最權威的,這本書的記載就能確定第一的位置?!崩罱ㄗヒ煌砩系臅r間就把700多頁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查閱了一遍,排列出了全國中共農村支部建立最早的前十名。準確地掌握了臺城特支的組建時間和歷史地位。隨后他拿著《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和排列出的前十名名單,找到中組部組織局的領導,后又找中組部原部長、中共黨史研究會會長張全景,向他們匯報了臺城特支的情況。張全景部長非常高興的說:“目前的史料來看,臺城特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最早黨組織,是確定無疑的。臺城特支的建立后帶領群眾積極地開展了民主革命斗爭,不僅在安平縣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整個冀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span>
臺城特支認證以后,更激發了他進一步挖掘、整理和宣傳的勁頭。跑辦并協助建設了臺城特支紀念館、弓仲韜墓地及臺城烈士廳。組織人員搜集史料、展品、四次謀劃了臺城特支紀念館的改陳充實和修繕。為讓更多人了解臺城特支的歷史地位和重大貢獻。2008年聯系省市委組織部拍攝了《臺城星火》黨員電教片。為拍好這部片,找到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任志宏主持解說,特邀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題寫了《臺城星火》的片名,并在片子中錄制了一段老部長的錄音,電教片參加了全國笫十屆黨員電教片觀摩評比,榮獲特別獎,李建抓獲最佳創意獎。
為加大對臺城特支的宣傳力度,幾次跑國家廣電總局匯報請示拍攝臺城特支的電影,幾次尋找高級編劇寫電影劇本,多次跑辦審批立項,還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了電影制作知識。在拍攝工程中,擔任策劃、外聯制片和歷史顧問。為節省拍攝開支。就近尋找拍攝場地,能在安平拍攝的,盡量不在外地拍;道具能借用的盡量不花錢租;演員能在本地找的盡量不再外聘。發動親朋好友借用80年前的舊農具、生活用品和服飾等作為拍攝道具,就近尋找適合劇情的群眾演員。并把自家中的老房子和舊家具貢獻出來,作為電影中被燒、被砍、被拆的犧牲品。為尋找拍錄窮人大逃荒的場地,從衡水的安平縣一直走到石家莊的正定縣實地觀察挑選出流經滹沱河、潴瀧河附近的56個老村。為了找合適的地主大院,先后去了11個縣,看了17家70年前的地主老房,都因不夠豪華或者顯示電力設施沒選中,最終通過保定市委組織部的一個老鄉,聯系了順平縣的王家大院作為拍攝弓氏家族的基地。
電影拍攝中,還擔任著監制工作。不時接到電話:“這句臺詞怎么說更合適?”“當時李大釗是這么說的嗎?當年李大釗在北平的辦公室你們看過嗎?”在集中拍攝的17天當中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嚴謹地修正每天的臺詞并把關劇情,甚至李大釗的妝化得比弓仲韜年經都及時提醒化妝師,弓仲韜比李大釗年長3歲。
2011年3月《臺城1923》該劇殺青。在中央電視臺影視頻道播出后贏得了廣泛好評,榮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這是衡水市第一部由國家廣電總局立項,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的電影。近幾年每逢“七一”前后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放。
為加大臺城特支在全國的影響,在中國共產黨笫十八大召開之前,聯合衡水市原文聯副主席胡業昌、《衡水日報》資深記者柏川合撰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一書作為十八大獻禮作品,印發了三千份發給與會代表,該書獲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河北省第十二屆文藝振興獎,在報告類文學作品中排名第一。
圍繞臺城特支和河北省第一個縣委的挖掘和宣傳,對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冀中軍區涌現的英雄人物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和整理。2016年春,深入到冀中所轄的44個縣,了解整理冀中各縣的抗戰特點、英模人物以及日軍入侵和退敗的時間等情況。查閱檔案和回憶錄等文件資料516本,收集有價值的老照片782張,登記抗戰文物327件,整理文字43萬字。倡議并協助有關部門對敬思村河北省第一個縣委舊址、楊各莊村烈士塔、北牛具村二期烈士塔、付各莊村烈士亭等進行了建設和翻新。
為發揮好紅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多次邀請專家舉辦“紅色文化宣傳利用”研討會,先后聯合省市委組織部和電視臺等相關部門,拍攝紅色文化宣傳片27部,撰寫并各級報刋和網絡發表文章273篇,其中“敢為人先闖富路,另辟蹊徑謀發展”選入河北省《小康路上老區村》一書,多篇文章獲省、市級獎項。還經常深入機關、學校、企業講黨史,上黨課,宣講紅色文化。無論是2009年退居二線,還是2017年退休以后,他都一直沒有放棄對紅色文化的搶救挖掘、研究整理和撰寫有關文章。2017年6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李建抓以“河北安平革命傳統不能丟”講述了臺城特支的創建及發展過程。2019年7月河北電視臺拍攝的《初心冀憶》專題片,講述了一個普通農家四合院,何以成就冀中革命的燎原之火。搜掘撰寫紅色文化的多篇文章,先后發表在《河北日報》《燕趙晚報》《燕趙都市報》《黨史博釆》《共產黨員》《解放軍報》以及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等媒體報道。
來源:文明河北